从左到右、从上之下依次为何尊、逨盘、四十三年逨鼎、秦公镈。
宝鸡,古称陈仓,是典故“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中的发生地。炎帝开启农耕文明、周公著《周礼》、春秋雍城兴起为秦都等重大历史事件均发生于此。宝鸡素有“炎帝故里、周秦文明发祥地”之称,同时享有“青铜器之乡”“考古圣地”的美誉。
“中国”之名最早见于宝鸡——国宝重器何尊内底铭文“宅兹中国”(指天下之中),是“中国”一词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文字记载。晚清四大国宝级西周青铜器毛公鼎、大盂鼎、散氏盘、虢季子白盘均出土于此。目前,宝鸡市馆藏文物5万余件(组),等级以上珍贵文物10719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374件,二级文物1303件。
1934年,考古学家徐旭生、苏秉琦在宝鸡戴家湾斗鸡台挖下“陕西考古第一铲”。2021年,周原遗址、秦雍城遗址、法门寺遗址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2024年12月,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基本陈列《青铜铸文明》开展,集中展出宝鸡出土的1100余件青铜器,生动彰显了宝鸡周秦文明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今年6月9日是国际档案日。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何尊、逨盘、四十二年逨鼎、四十三年逨鼎、秦公镈(钟)等五组周代有铭青铜器入选国家档案局第六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祖孙二人同赏何尊。
“今天是我12岁生日,妈妈特意带我来博物院看青铜器,庆祝生日。”宝鸡市金台区三迪小学毕业生李钰泽说,“印象最深刻的是逨盘。逨盘很大,上面有‘文’和‘王’字,我一眼就认出来了。刚刚参加拓印活动,何尊上的饕餮纹也很有意思。”
博物院内,何尊、逨盘、㝬簋、秦公镈、秦公钟、逨盉等青铜器静默矗立,虽无声息,却以清晰可辨的铭文、威严庄重的饕餮纹、灵动飞腾的夔龙纹,向今人昭示华夏礼乐对家国秩序的千年维系,有力实证了中华文明一体多元的格局。
到宝鸡,看何尊上的“中国”
何尊,是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镇院之宝。“何”为器物主人名,“尊”是古代盛酒器,亦是祭祀用礼器。1963年,出土于宝鸡市贾村镇一位陈姓村民家后院。1965年,宝鸡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废品收购站发现后,将其征集入藏。1975年,国家文物局举办展览,这件青铜器被调往北京参展,工作人员在除锈过程中发现其内底铭文,遂将其名称由“饕餮纹尊”更为“何尊”。2002年,国家文物局印发《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何尊名列其中。
何尊内底有铭文122字,记录了周成王对其父周武王举行盛大祭祀,并在京宫大室中对宗族子弟“何”进行训诰和赏赐的史实。为纪念这一事件,“何”命人铸造了这件青铜尊。铭文中,“宅兹中国”里的“中国”表示中心、中央的意思。“中国”作为一个重要词组,首次见于何尊铭文,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
讲解员靳琬莹介绍,观众看展,除了看何尊上的“中国”,还有很多必看展品,如:逨盘、㝬簋等。
“中华第一盘”逨盘。
逨盘,“逨”器物主人名,“盘”为古代盛水器。逨盘,被誉为“中华第一盘”,不仅因其口径超过半米,体量硕大,更因其铭文内容重要、历史价值极高。
2003年1月19日,宝鸡眉县常兴镇杨家村五位农民(王宁贤、王明锁、王拉乾、王勤宁、张勤辉)在距离地面十余米的半坡上取土修房。当天16时许,他们意外发现一处青铜器窖藏,第一时间打电话向当地文物部门汇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宝鸡市考古队、眉县文化馆随即组成联合考古队开展抢救性发掘,共出土27件青铜器,包括逨盘、逨鼎、单五父壶、逨盉等。这些青铜器每件均有铭文,铭文总数超过4000字。经确认,窖藏属于西周时期的单氏家族。
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李学勤曾评价:“这个发现实在是太重要了,可以说是近十年来全国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只有‘震撼’二字才能表达我的心情。”
逨盘铭文记载,单氏家族8代人辅佐西周12位君主(周文王至周宣王)征战、理政、管治林泽的历史。铭文记录的西周王室世系,其顺序与《史记·周本纪》的记载完全一致。铭文所载西周各王世的重要史事,亦与传世文献基本吻合,例如周文王、周武王兴周克殷,周成王、周康王开拓疆土,周昭王讨伐楚荆,周穆王征伐四方等。
西周“分封制”最好的见证
㝬簋被誉为“簋中之王”,重达60公斤,1978年出土于宝鸡市扶风县法门镇齐村,是目前已知商周时期青铜簋中体量最大的一件。“㝬”即西周第十位君主周厉王;“簋”是古代食器,更是重要的祭祀礼器。
周人以农为本,将对粮食的珍视延伸至饮食文化领域,通过繁复的礼仪彰显食物的珍贵与神圣。《周礼》规定:“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这正是周代礼乐文明的核心载体——列鼎制度。
在司马迁《史记》的记载中,周厉王横征暴敛、为政暴虐。成语“道路以目”,便是形容当时人们对周厉王暴政敢怒不敢言的状态。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爆发,周厉王被赶至山西,最终客死他乡。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㝬簋腹底有124字铭文,周厉王在铭文中自述不敢贪图享乐,尽心经营先王事业、布政四方,祈求先祖赐降福泽,保佑周朝长治久安。㝬簋铭文为今人重新认识周厉王带来了新视角,也为研究西周文化、历史和礼制提供了重要的实证。
㝬簋被誉为“簋中之王”。
杨家村窖藏里,还有四十二年逨鼎(西周晚期食器),共2件。铭文记述了单逨率军与猃狁(古代对犬戎诸族的旧称)殊死搏斗,最终取得胜利的史实。周宣王因此赏赐单逨,单逨为感谢王恩,铸造两件铜鼎用以祭祀。铭文中记载的王年、干支、月相,为西周历史的研究和青铜器的断代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同时,铭文中的“余肇建长父侯于杨”的记载,正是西周时期“分封制”最佳实证。
四十三年逨鼎,共10件。前8件鼎铭文内容相同,各320字,后2件鼎合著一篇铭文。周宣王四十三年,单逨因治理山川林泽有功,被封为“官司历人”,相当于如今的监察官。周天子对单逨提出四点要求:爱岗敬业、依法施政、公平公正、廉洁奉公。这段训诫堪称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任前廉政谈话”。
讲解员正在讲解四十三年逨鼎。
“现在,每天看四五遍文物,感觉它们都能开口说话,为我提供情绪价值。”靳琬莹说,2019年她大学毕业后进入博物院工作,因并非文博专业出身,起初很多生僻字都不认识,她便利用业余时间刻苦学习,不断增进对周秦历史、宝鸡地方文化及青铜文化的了解。从业6年多来,她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特别喜欢参观博物馆的北京游客——对方留下邮箱,与她成为笔友,时常交流青铜文化与周秦历史相关信息。
纳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还有春秋早期打击乐器秦公镈(秦公钟),1978年出土于宝鸡市太公庙村。其中,秦公镈三件、秦公钟五件,形制、铭文基本相同,大小依次递减。秦公镈与秦公钟合计135字铭文,颂扬秦公先祖秦襄公获周王“赏宅受国”的殊荣,秦文公、秦静公、秦宪公三代君主治国兴邦的功绩,以及秦公自身励精图治、勤于国政的决心。
心灵上的震撼,骨子里的自豪
院长宁亚莹介绍,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前身为1956年成立的宝鸡市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座以青铜器命名的青铜文化专题博物馆,2010年9月迁至中华石鼓园,更名为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迄今累计参观人次已突破2000万。2024年第四季度百强热门博物馆专题馆榜单,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名列第三,同时位列热门百强博物馆榜单第23名。今年“五一”假期,博物院接待观众12.87万人次。今年5月18日,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基本陈列《青铜铸文明》获评第二十二届(2024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
采访期间,记者巧遇陕西正野装饰公司技术人员正在调试博物院的数字光影设备。公司艺术顾问冯长哲透露,2024年12月,《青铜铸文明》将开展。展览内容由“青铜器之乡”“周礼之邦”“秦肇之路”“智慧之光”四部分构成,全面展现周秦时期宝鸡历史发展脉络。
“我们运用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及解构装置等手段,深入浅出地解读青铜器在国家政治、礼仪规范、军事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将铭文背后的历史故事通俗易懂地呈现出来,让文物‘活’起来、自己‘说话’。”冯长哲说。例如,“宅兹中国”主题区、祭祀空间、宴飨空间等区域,均以黑色为基调,再以蓝、绿、红等不同色彩加以区分,有效增强视觉冲击力。同时,通过文物排列组合的方式,向观众科普列鼎制度、沃盥礼、车马器文化等相关知识。互动方面,引入墓葬复原、范铸青铜等沉浸式展项,让观众有穿越历史之感。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生王铭宇昕欣赏何尊。
周末特意从西安赶来参观的杨承欣父女,恰巧遇上宝鸡连续多日的高温天气。“天再热,也挡不住我们学习的热情。我还跟孩子说,只有探寻铭文背后的历史故事,才能更好传承文化瑰宝,让更多人了解我国源远流长、光辉璀璨的青铜文明。”
哈尔滨工业大学王梓伊老师带了6名学生到博物院开展“启明薪火”非遗传承实践。“同学们观展后都深有感触,尤其对何尊、逨盘上的铭文印象深刻。‘中国’二字,让大家对我们国家名称的理解更加具象,不仅带来了心灵上的震撼,更激发了骨子里的民族自豪感。”
负责宣教部的副院长翟慧萍表示,近期,博物院推出“有趣的金文”“教你认识青铜器”“探索青铜器古代纹饰之美”“你好,何尊”等研学课程,以及青铜乐坊欢乐行、铜趣古金创意坊等系列活动,让更多人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青铜铸造技艺的精巧绝伦,深入了解宝鸡周秦历史,进而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传承者。
联美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